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

當前位置 首頁>>學校要聞>>正文

>> 详细新闻

【人物】周峒:矢志不移,築夢人生

編輯:鄧玉潔        點擊:          2025-04-09 16:10                作者:邓玉洁、邓海纳、陈浩然、李涛、郭维、王怡博        来源:党委宣传部


【編者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奮進中的學校不能沒有榜樣。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先進人物是鮮活的精神導向。

歲月無聲,草木爲證,充滿活力的校園裏處處镌刻著這些先進人物的足:蜆I績,激勵每一個普通人在新時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闊步向前。

他們可以,你當然也行!

本期我們一起走進汽院人物——周峒的世界。


周峒,1994年10月出生,湖北十堰人。2024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利用球差电镜研究多种材料的构效关系,尤其重在开发和利用新型的原位球差电子显微镜表征技术。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hem,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合作发表论文17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目前主持科研启动基金、校企合作基金、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熠熠星辰,激勵著無數懷揣夢想人。

他從汽車學院出發,再回“車”紮根;他以熱忱之心,矢志不移追著初心和夢想;他憑借堅持、勇氣與智慧,在顯微鏡下“方寸毫厘”間,書寫了屬于自己不斷突破、發光發熱的精彩故事。

回顧周峒的成長曆程,那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碰撞、堅持與抉擇交織的逐夢之旅。這位來自湖北十堰的青年才。瑥谋究茣r期的懵懂探索,到碩博階段的潛心鑽研,再到最終返回家鄉投身教育事業,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

心之所向,尋即赴往

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那只是努力的代名詞。

2017年本科畢業于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周峒,站在了人生的轉折點上。考研上線後,他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要從傳統的金屬材料領域轉向全新的新能源領域。周峒坦然,本科期間自己對新能源領域可以算是完全不了解,轉變研究方向對自己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那時,周峒便早早注意到國家戰略方向的轉變,傳統工業發展已然開始式微,而大力發展新能源成爲未來國家戰略的新趨勢。“考研結束後,我發現自己對于新能源材料、新能源電池相關的知識很感興趣。在這個關鍵節點,我突然冒出了一些新想法,于是便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直面挑戰。這是我第一次爲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出重大選擇。”

因爲年輕,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無限可能。

攻讀碩士期間,一次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在機緣巧合下,周峒認識了自己的博士導師,後來他順利進入南開大學攻讀博士,並加入到了導師的團隊。在這裏,他心中對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情也燃燒得愈發熱烈。

在與團隊共同潛心投入研究的過程中,周峒表示,應用于太陽能電池的鈣钛礦量子點材料的無損原子結構的精准解析是目前存在的世界難題。四年時間裏,面對這項課題一個又一個接踵而至的巨大困難挑戰,他以“老黃牛”的精神一直埋頭專攻,卻從未有過一刻心生放棄。

堅持,是他一以貫之的信念。

“在特別想要堅持完成的事情上,我是很執拗的!”周峒笑著說。“在做科研的過程中,我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如果我相信這項成果是有價值的,即便阻礙再多,我也一定要把它做到我心目當中的最好再給世人展示,絕不半途而廢或是草草了事。”

周峒對自我近乎“完美主義”的苛刻要求,也傳自于他導師的諄諄教誨。他說,導師一直教導自己“一定要帶著‘給世人留下來一點有用、有價值的東西’的觀念去做研究”。也正是帶著這樣的信念,他才能在顯微鏡下“毫厘之間”,做出如此耀眼的“大文章”。

大事擺事實,小事不計較。用這句話概括周峒攻克科研難題時嚴謹踏實的態度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團隊的成果,是在長達四年的不斷爭吵中誕生的。”在研究過程中,與隊友觀點相左的情況時常發生,吵架、爭論更是家常便飯。

想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必須拿得出過硬的實驗結果和證據。在爭吵過程中,大家都會盡己所能,更加努力地通過實驗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只有有理有據,才會讓人信服,從而共同找到正確的方向。“我覺得一個科研工作者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東西就是——不輕易的被別人的想法或理論帶跑。如果認爲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就拿事實說話!”

而追尋目標過程中的其他事都是小事,如果太過計較于小事,只會破壞專注力,從而偏離目標。“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浪費精力、耗費時間,成爲開拓學業的障礙。”

曾經那個平凡普通的少年,將努力變成了習慣,將環境轉化爲借力的東風,用執著與韌性、嚴謹與認真,終把自己磨砺成閃閃發光的寶劍。

科研的探索與創新之路沒有盡頭,作爲優秀的科研者,周峒會忘掉榮譽、鮮花和地毯,秉承空杯心態,繼續在更爲廣闊的未知領域鑽出一方天地。

回到“原點”,從“新”出發

2024年,周峒再一次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而這次的選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決定回到家鄉十堰,重返母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那個夢開始的地方。

而這次,他搖身一變,從當初的尋夢者,變成一名播撒夢種子的“花匠”。

臨近博士畢業,周峒面對許多在別人看來“很不錯”的選擇時,又一次追隨了自己的內心。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爲何不抓住機會去國外繼續深造,而是毅然選擇回家鄉、回母校教書。而他認爲,汽院這個平台能給他提供大展身手的機會。“離家近只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汽院擁有很好的平台,在産學研結合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在這個平台做出好的成果並非難事。”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身處科研與教學的交叉點上,周峒用行動诠釋了“教”“研”一體的深刻內涵,他以“包容與引導”爲底色,構建起獨特的師生相處之道。

“教”“研”一體不是簡單的“教知識+做實驗”,而是要讓科研的思維和方法滲透到日常教學。他說,在面對實驗反複失敗的挫折時,難免會有學生問自己到底是怎麽堅持四年的。“我就告訴他們,科研的韌性其實和學習的耐心是一脈相承的。”

“科研和教學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周峒認爲,教學是科研的基礎,通過教學可以積累知識和經驗;科研則是教學的升華,能讓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更具廣度和深度。

“而對我來說,教書育人始終是教師的第一要務。”如何與學生相處,是每一位老師的必修課。在這一點上,周峒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師生之間磨合不好的原因在于,有些老師可能並沒有真正問過學生們到底想要什麽。

“老師是引路人,但是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來幫助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規劃,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而不是強迫學生跟著導師自己的方向目標走。”

他相信,人和人之間的吸引是相互的,自己盡心盡力地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學生也願意主動適應自己的方法和步調,就一定可以相處融洽,教學相長,學有所成。

周峒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他說,當了老師後才發現,自己當年的一些事原來是那麽“幼稚”,自己的導師原來是那麽有耐心。

身份互換,讓周峒可愛又善解人意的一面格外突出。他半開玩笑地講到:“我現在感覺,這顆子彈終于還是砸回到了自己頭上。以前自己讀書時一個圖都改不好,導師有時會訓我,我心裏不服,覺得這有什麽好訓的。現在發現自己的學生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我很理解他們,有時候也不是不想訓,但沒辦法,只能忍著,一遍一遍地耐心教呗!只要學生踏實肯學,哪怕教上20遍我也願意!但經?吹剿麄兏某鰜淼臇|西,血壓還是忍不住飙升,我只能自己盡量把它給降下去。”

在教學規劃方面,他也沿襲了自己在科研上秉持“完美主義”的一貫作風。他的短期目標是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個實驗,指導好每一位學生。“長期來看,我希望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專業人才。”

堅持向上跑,手可摘星辰

從當初講台下求知若渴的“汽院人”,蛻變爲如今實驗室躬耕技術的“汽院人”。對于汽院學子而言,周峒既是學長又是老師的雙重身份,也讓他的成長故事更爲真實可感。

周峒在汽院讀書時,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沒有什麽亮眼的成績”也“不太喜歡自己當時的專業”,但他刻在骨子裏的認真踏實、進取向上,是他後來可以“扭轉乾坤”的秘密武器。

大一剛開始,還未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做好規劃的周峒,“上好課+躺宿舍”就是他的生活標配。但無所事事的空虛感逐漸令他清醒過來,他明白自己“並不是一個太想‘躺著’的人”。

他通過設立許許多多個小目標來倒逼自己走出舒適區,充實生活,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堅定了意志品質。“我給自己定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每學期都要拿獎學金。本科期間我還修了一個雙學位,在學生會幹過一段時間,後面又規劃了考研。”

周峒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周圍人對自己産生了的影響不容忽視。從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他更加體會到,人一定要“不斷地向上去進取”。

“有在宿舍躺兩個小時的功夫,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

也正因爲本科期間養成了“不停奔跑”的習慣,凝成了周峒性格裏那股強大的韌性。碩士、博士階段,他也在堅持努力地跑,而他謙虛地表示,“跑到現在,自己總算是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

如何才能堅持在“冷板凳”上讓科研“開花結果”,是許多擁有科研夢想的同學的困惑。

“激情+矢志不移”是周峒給出的答案。他希望同學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後,保持鑽研的激情,並義無反顧地投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終有一天必將有所建樹。

同時他也提醒到,堅持追逐目標的過程中也要避免鑽牛角尖、走死胡同,應當學會多與更有經驗和知識的老師學習和溝通,打開思路,靈活變通。“條條大路通羅馬,換一種方法也能達到最終目的,或許一不小心找到了最優路徑,時間成本還能更低一些。”

實驗室只是方寸之間,而這方寸之間培育出的成果,不應只落在紙頁上,而應去往企業、去往市場,在更廣闊的天地發揮無限價值。“當代大學生應當心懷‘國之大者’,有大格局,做出成果不是科研的終點,還應努力將成果轉化落地到産業實際應用中。”

周峒命運的轉折,起于他對國家戰略的精准把握。他對自己在新能源電池上的研究和應用前景充滿信心,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爲國家“雙碳”戰略的實現貢獻力量。

“希望同學們也能將個人的目標與國家發展相結合,讓自己投入心血的研究和技術最終投入市場,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人類。”

命運從不會自己書寫傳奇,周峒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努力至上的人生才會盛放絢爛的花。周峒將繼續在廣闊世界,用自己的堅持與汗水,去奮力創造無限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上一條:【深度報道】引擎轟鳴的科創賦能:看行業特色高校如何成爲産業創新動力源

下一條:校長王曉深入汽車商學院調研指導工作

關閉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百度一下 搜索 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