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

當前位置 首頁>>學校要聞>>正文

>> 详细新闻

【人物】楊雨城:深耕智能控制,笃行科研報國

編輯:鄧玉潔        點擊:          2025-10-03 10:34                作者:        来源: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宣传部



【編者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奮進中的學校不能沒有榜樣。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先進人物是鮮活的精神導向。

歲月無聲,草木爲證,充滿活力的校園裏處處镌刻著這些先進人物的足迹和業績,激勵每一個普通人在新時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闊步向前。

他們可以,你當然也行!

本期我們一起走進汽院人物——楊雨城的世界。


杨雨城,1993年生,2015年获广东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入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在控制领域顶级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发表6篇论文。先后主持博士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求學之路:數學築基勇攀高峰

楊雨城的科研之路始于對知識的渴求與堅持。2011年,他考入廣東工業大學,就讀期間展現出非凡的自學能力和鑽研精神。除了完成本專業課程外,他還自發研讀《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等數學專業核心課程,通過系統性的數學訓練,建立了嚴謹的邏輯思維體系和紮實的數理基礎。“那段時間的自學經曆,讓我學會了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這種思維能力讓我在後續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淺。”楊雨城回憶道。正是這份堅持與努力,讓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23年,懷著對家鄉十堰的深厚感情,博士畢業後楊雨城毅然選擇回到這片養育他的土地。他首先在中共十堰市委組織部挂職,擔任張灣區産業顧問,爲當地産業發展提供專業建議和技術支持。在此期間,他深入調研了十堰市汽車産業的發展現狀和技術需求,了解了十堰的産業結構以及破題難點。“這段經曆讓我深刻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應該服務于地方産業發展。”楊雨城表示。然而,在實踐工作中,他發現自己對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有著更深的熱愛,于是選擇加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回歸學術科研道路。

教學相長:化繁爲簡培育英才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楊雨城在教學工作中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他善于將複雜的控制理論轉化爲生動易懂的知識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我始終認爲,好的老師應該像一位廚師,要把食材處理好、烹饪到位,讓學生能夠消化吸收。”這種“化繁爲簡”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已在SCI期刊發表論文,並榮獲十六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第二十七屆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湖北省三等獎等多個獎項。

基金立項:科研新征程再啓航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獲批,是對楊雨城學術能力的充分肯定。該項目將圍繞多智能體系統協同控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旨在提出新的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楊雨城表示,這個項目的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還能爲智能網聯汽車,多車協同等領域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撐。在項目申報過程中,他准備了長達半年時間,反複修改申報書十余稿,最終從衆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能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我要特別感謝學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楊雨城博士動情地說,“機器人與自動化學院爲我們青年教師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學院定期組織的學術沙龍和項目申報輔導會讓我獲益良多”。他表示,將以此爲契機,腳踏實地開展研究工作,力爭在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破,同時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爲十堰市的汽車産業轉型升級貢獻智慧力量。

“我將在科研道路上不忘初心,深耕不。谘}雜網絡與多智能體協同控制領域取得更多創新突破,爲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上一條:十堰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展在汽院舉辦

下一條:我校在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TAC設計賽中獲佳績

關閉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百度一下 搜索 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